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安徽师范大学:一所双非师范类高校与它的40位杰青校友

2019-04-12 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安徽师范大学这所偏居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的非省会城市的“双非”师范类高校,40位本科校友入选杰青,其数量在全国高校排名第19位,不仅居于师范类高校首位,更秒杀绝大多数“双一流”高校,表现可谓惊艳。

  ▲安徽师范大学校长张庆亮

 

  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有三次影响高教格局的大事,比如抗日战争时期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南渡北归”,彼时风雨飘零,20世纪最后一批大师随着各所高校流亡西南,依然坚持在教学一线,用学术和人格魅力点燃救亡图存的火种;比如2000年前后掀起的高校合并浪潮,许多大学从此湮没,其精华融入新的高校重新整合熔炼;但若论承上启下,决定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基本格局并影响至今的,无疑是1952年启动的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大规模调整,为将中华民国时期效仿英式、美式构建的高校体系全面改造成效仿苏联式的高校体系,全国理工科教授有四分之三被调离本校,之前已经存在的综合性大学均有大规模调整,期间的分拆转并,姓名更迭,高校的荣辱兴衰,历史变迁,足以再写一部《激荡三十年》。

 

  “双非”师范类高校40位本科校友入选杰青

 

  当文质彬彬的张庆亮与我们一起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颇有些“古今多少事,都付遗憾中”的喟叹,作为安徽师范大学校长,他与所有安师大人一样都对这段掌故耳熟能详。

  追本溯源90年,安师大的前身——身在安庆的省立安徽大学(后改为国立安徽大学)拉开了安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序幕,成为古老江淮大地上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在此后的发展中,时有“于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之誉,可惜在1952年的学科调整中拆分殆尽,其中的师范学院几经辗转,成长为了今天的安徽师范大学。

  张庆亮有些动情地说,90多年来,学校虽几迁校址、几易校名,但始终弦歌不辍、特色不改、传统不失,汇聚了如国学大师刘文典、修辞学家陈望道、语言学家张涤华、美学家朱光潜、化学家丁绪贤、经济学家陶因、历史学家万绳楠、数学家单粹民、植物学家王志稼等一大批名家学者,累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近30万名。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优秀人才的产出率侧面也能体现出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安徽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中,已经产生了3位十八届中央委员、2位十九届中央委员,5位两院院士、40位国家杰青、14位“长江学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杰青校友的数量。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简称杰青)自1994年设立以来,至今已有25年的历史。自2007年以来,在每届增选的两院院士中,有大半增选者都曾获得过国家杰青基金的资助,因此杰青又有“小院士”之称。安徽师范大学这所偏居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的非省会城市的“双非”师范类高校,40位本科校友入选杰青,其数量在全国高校排名第19位,不仅居于师范类高校首位,更秒杀绝大多数“双一流”高校,表现可谓惊艳。

 

  构建“金字塔式”人才体系

 

  张庆亮认为,总体上说,安徽师范大学既有过建国前期“于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的辉煌岁月,也有过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江淮英才咸集于斯”的办学盛况。现如今,“双一流”建设战略实施打破了固有的终身制格局,又将各高校重新拉回了起跑线上,虽然起跑位置已然不同,但又带给安师大新的希望。

  张庆亮对“双一流”建设有自己的理解,当前,安师大以国家“双一流”建设为牵引,站在全国层面努力推进“一流学科”和“一流本科”建设,站在安徽省层面全力推进“一流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学校将持续在学科方向、学科团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四个关键方面聚力用劲,努力构建“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学科后备人选”为一体的“金字塔式”人才体系,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拓展新兴学科领域,着力构建“特色方向—学科领域—学科群”的学科生态体系,目标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对于“双一流”提倡的“特色”,张庆亮也有自己的看法,作为一所师范类高校的校长,他认为师范是底色,但并非特色,在学科发展方面既要放开手脚又要有聚合思维,一方面,某些理工科的提升不能以师范类的思维去束缚,而应该严格按照学科发展规律去建设;另一方面,比较泛化的如人力资源,计算机与信息化专业则要注重于教育学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以人力资源为例,目前人才引进、评价已经成为全国数千所高校包括未来基础教育学校的重要工作,那么既懂人力资源管理又懂教育规律的人才无疑是特色人才。而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已经公布的大背景下,全国的各类教育机构也特别需要既懂计算机科学又懂教育规律的毕业生。

 

  以下为访谈实录:

 

  王世新:我们安徽师范大学刚刚度过自己的90岁的生日,作为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您觉得经过了这90年的历史变迁,留给了这所大学什么样的文化底蕴?

  张庆亮: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1928年,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怀抱教育救国的梦想,在当时的安徽省府安庆创办了学校的前身——省立安徽大学,拉开了安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序幕。学校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历史时期,1972年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

  学校现为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90多年来,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薪火相继,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学校积淀的深厚底蕴和形成的精神品格,激励和引领一代代师大人永不停息、接续奋斗,成为我们的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兴校之源。

  王世新:您如何评价已经成为历史的985、211工程,又如何看待新时期“双一流”这一引领性的高教工程?“双一流”建设以及省部共建为我们安徽师范大学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张庆亮:总体上看,985、211工程战略的实施,促使中央和地方政府为相关高等院校提供了极其丰厚的资源保障,切实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985”“211”工程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缺陷,违背了大学效率优先的原则及竞争发展的规律。

  “双一流”建设战略实施,又将各高校重新拉回了起跑线,虽然在第一批次中我校没有进入全国“双一流”建设行列,但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的动态调整给学校燃起了希望、增添了动力。自2013年我校成功跨入省部共建行列以来,学校在政策、资源、信息等方面获得了更多支持,具备了更多参加高端会议交流资格,如教育部直属高校年度咨询会、高等教育发展咨询会等,也加入了“全国省部共建师范大学协作联盟”(N17),更加密切了与其他省部共建高校的交流合作。同时,依托共建平台获得了更多发展机遇,比如,成功入选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试点先行的十所单位之一,获批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资助项目等。

  王世新:我们安师大要建设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如何理解“特色鲜明”四个字?站在新中国70周年华诞这个新的历史起点,请您具体为我们阐述一下我们未来的总体发展思路?

  张庆亮:“特色”就是实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也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根本出路,只有打造特色、发挥特色,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经过90多年的历史积淀,学校形成了很多办学特色和优良传统,这些都是我们独特的优势。“特色鲜明”就是坚定不移地把这些特色进一步凝练打造,并且发扬光大,努力形成更多、更具影响力的师大品牌,尤其是做强做大教师教育这个最根本办学特色。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文化荣校”等七大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实力师大、特色师大、活力师大、开放师大、幸福师大”等五个师大建设,更加注重“特色、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

  王世新:自十八大以来,人才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您觉得我们在引才方面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张庆亮:作为一所地方院校,我们学校在人才引进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资金、资源、位置等方面受到了诸多限制。但是作为一所老牌的师范院校,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在人才引进方面也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才集聚优势。学校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具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优良传统,学校历史上汇聚了一批名家大师,现在多个学科领域也都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形成了凝聚创新人才较为强大的“磁场”,这为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二是学科平台优势。学校学科、平台众多,现有除医学和军事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其中化学、工程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建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功能分子固体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高端科研平台和基地30多个,高水平的学科、平台为汇聚人才创造了条件。三是体制机制优势。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形成了一整套引才、稳才、育人、用才规章制度,近年学校还加大了人才工作投入,把人才建设经费列入学校经费预算优先保障,这也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了保障。四是发展环境优势。学校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在全校上下形成了真心支持人才、真情关爱人才、真切服务人才的浓厚氛围。同时,学校拥有附幼、附小、附中,为人才提供了省内一流的基础教育资源。

  王世新: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作为国内主要的高层次引才平台内联高校,外接英才,是十余万海内外学者荟萃之地,借此机会,也请您代表安徽师范大学对他们说些什么吧。

  张庆亮: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2011年被中国网评为中国最美十所大学之一。芜湖市是国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大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合肥都市圈、G60科创走廊的重要成员,经济总量居安徽省第二位。学校发展平台众多,现有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88个本科专业,拥有省级以上重点研究平台30余个。学校干事创业氛围浓厚。全校上下正在紧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围绕“全国同类院校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总之一句话,美丽而充满青春活力的安徽师范大学热烈欢迎海内外优秀人才加盟!

  张庆亮,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与金融、高等教育管理等。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省级科研成果奖多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二)一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项。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