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 >  院校新闻 >  最新职位推荐

兰州大学:做好为国育才大文章

中国青年报 2019-09-10 关注学术桥

微信订阅号

身处西北内陆欠发达地区,兰州大学培养的人才交出如此答卷,令不少人刮目相看。这所百年老校取得这样的成绩其实并非偶然。据统计,兰大在恢复高考后有12名本科毕业校友当选两院院士,列全国高校第六;109名校友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

  前不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2019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申请人名单中,兰州大学有11名校友入围,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五。

  身处西北内陆欠发达地区,兰州大学培养的人才交出如此答卷,令不少人刮目相看。这所百年老校取得这样的成绩其实并非偶然。据统计,兰大在恢复高考后有12名本科毕业校友当选两院院士,列全国高校第六;109名校友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居全国高校第八。

  “没钱的时候我在干,有钱的时候我更多地干;热闹的时候我在干,不热闹的时候我坚持干。我一辈子可能就做这么一两件事情,时间长了,就形成了自己。”一位兰大教师朴实的话语,正是这所高校的“核心基因”,也是兰大人独特的“成长密码”。

  重视教育规律,播下科学种子

  直到今天,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田文寿还记得自己开学那天的场景。

  “大礼堂前告示栏里的通告很醒目,上面写着兰州大学在国内外的排名,都很靠前。”田文寿入学那年是1987年。彼时,兰州大学如日中天。在李政道发起的物理“CUSPEA”(赴美国攻读物理类博士研究生的选拔考试)与化学“CGP”(中美化学研究生项目)考试中,兰大学子表现出众。

  田文寿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兰大这样的光环让他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此后,内容丰富、教学扎实的大学课堂更是让他如鱼得水。“越厉害的教授上越厉害的课,就连已经退休的老教授都坚守一线。”田文寿说,作为兰大大气科学系第一届本科生,时任系主任就是知名气象学理论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丑纪范。

  次年考入兰大物理学系的罗洪刚有着和田文寿相似的记忆。“上课的都是大咖,听得过瘾,学得有劲,学生都有很强的求知欲,经常会问老师,就是问不倒。”在本科期间,罗洪刚就能听到段一士、王顺金等知名教授的课,这些老师的治学精神对罗洪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大家上课,不光是能学好知识,更重要的是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这是受益终身的。”在接受了兰大物理系本科教育后,罗洪刚爱上了物理,从此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如今已成长为杰青的他也担任了兰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扛起了兰大物理这面大旗。

  大楼广厦虽少,却不乏大师名士。多少年来,教授走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是兰大的“硬规矩”。除一批批优秀教师潜心讲台、孜孜育人,兰大还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强本科教育。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结合综合性大学以基础学科和研究见长的优势,兰州大学就着力打造高水准办学格局,侧重于培养在广泛而全面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专门课程训练的优秀专业人才。

  本硕博都就读于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杰青”邓建明对此感同身受。“引进国外先进教材、去野外台站实习实践、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锻炼……”邓建明说,正是兰大提供的如此深厚的求学土壤,孕育了自己从事科研的种子。

  田文寿最有收获的则是一些通识课程的开设。“大学语文,让我更有逻辑;高等数学,让我掌握数据分析;普通物理,让我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普通化学,则直接为我今后的研究方向筑牢了根基。”

  涵养精神高地,厚植成才土壤

  在普通人看来,无论从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经济条件,兰州大学的办学环境是艰苦的。而在兰大人看来,这是一份难得的宝藏,塑造了兰大人独有的精神气质。

  自从进入兰大,田文寿就对“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深有感触。“每个人都没有怨天尤人,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学习中,校园里有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他说。

  与此同时,“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也熔铸在每一个兰大人的精神内核里。在兰大人看来,一流的大学,是一种多元的综合,是能将自己的特色与自然禀赋、社会需求、国家目标紧密结合,贡献一份力量。

  作为西部重要工业基地,多少年来,兰大所处的兰州市深受大气污染之害。上世纪90年代中,开始从事大气研究的田文寿一班人将研究的目标锁定兰州的大气污染防治。1995年冬天,兰州大气污染十分严重,田文寿师生3人驻扎海拔两千多米的皋兰山顶,看着罩在兰州上空的“黑盖子”,开展大气气溶胶观测项目。

  “背着一麻袋白菜、萝卜和一只羊就上山了,整整一个月,吃住都在山上。”寒冬时节在野外工作,艰苦的生活条件没有浇灭大伙儿的科研热情,一想到从事的研究很有意义,大家倍感荣幸、全身心投入。“每隔1小时记录一次的数据,24小时从不间断”。

  在兰大的发展历程中,这样的精神在赓续相传。“上高原、进沙漠、走戈壁,西北地区多样的野外生态观察站都有我们的足迹。”邓建明记得,从上研究生开始,自己的脚步就踏遍了西北大地,从此没有中断。

  厚实的风土、朴实的学风、求实的精神,人文和科学在兰大荟萃,令兰大和这片黄土地相互滋养,共生共荣。“不问东西、不怕吃苦,即便选择一个比较难的、暂时出不了彩的领域,也能坚韧不拔、持之以恒。”成长在上海,就学工作在北京大学等名校,来到兰大一年多,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在仔细品味着不一样的兰大,也逐渐发现着兰大人身上的特质。

  做足西部文章,收获育人果实

  在兰大,人文和科学相融相生,成就了中国西部高等教育一片绿洲。发挥自己的特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基础前沿研究领域,把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成了一代代兰大人勠力同心,共同续写的答卷。

  邓建明致力于西部地区干旱荒漠生态系统研究,多少年来,他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跑,根、茎、叶一项项取样,对荒漠灌木群落以及草本作物中个体的异速生长指数,及代谢速率异速指数对环境变化和竞争强度的响应机制有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

  田文寿所在的大气学院围绕“美丽中国”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开展激光雷达网站点的选址调研,计划在2020年底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置约10个野外观测台站,建成观测网络,发展“一带一路”天气气候灾害的预报预警系统。

  罗洪刚挂帅的物理学院,则相继加入国家大科学工程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国际合作组;参加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参与国防建设隐身材料的研发;计划参与“大型中微子望远镜”项目……

  除此之外,兰大不少学院还聚焦青藏高原科考、甘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绿色生态产业等发展战略和需求,积极对接政府、企业,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在一个个艰巨科学研究任务中,越来越多扎根兰大的科研工作者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收获着个人的成长。

  “新时代赋予了大学新的使命和任务,大学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源源不断地输出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有眼光的人才,就是一所好大学。”严纯华说,新时代,兰大人要传承和发扬好兰大精神,立志对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